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资讯 >> 就业动态

关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8日 信息来源:中国就业网 浏览次数:706次 字体:[ ]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反映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就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对于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更高质量就业的内涵

十八大报告关于就业工作的相关论述和具体要求都是围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总体要求展开的。

从宏观层面上看,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就业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就业规模的扩大,还要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

从微观层面上看,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主要是指融入城市有尊严的生活,可理解为“十有”,即进城有工作、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报酬有保障、生产有安全、参保有办法、住宿有改善、维权有渠道、生活有文化、发展有目标。

二、制约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主要因素

1、经济增速趋缓给就业增长带来压力。2001-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10.5%,“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1.2%,“十二五”规划年均增长预期目标为7%。经济增速趋缓,将给就业带来较大影响,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依然很大。一个地方如果失业率较高,大量劳动者得不到就业机会,就谈不上提升就业质量。

2、转方式调结构对就业形成“挤出效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带来一个加剧结构性失业的阵痛。比如,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压缩过剩产能会造成部分行业、部分企业就业岗位流失,甚至出现行业性、地域性失业风险。与之相对应的是大量从业人员失去生活来源,需要重新就业安置。他们往往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结构性失业难题将更加凸显。

3、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弱化。我国新一届政府正在倾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但技能人才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不相适应,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已成为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巨大瓶颈。

4、外需拉动就业乏力。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美债危机导致“无就业增长”,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没有走出困境。在这种大背景下,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争端升级,对外贸出口形成严重制约,对我们扩大和稳定就业的不利影响仍在持续。

5、就业公共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劳动者的就业权没有得到完全实现,比如:积极的就业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就业歧视现象仍然存在;弱势群体就业相对困难;劳动者求职方式和渠道不够丰富,求职的成功率偏低;不同性质的单位待遇差距较大,不同单位用人的方式也有区别,存在同岗不同酬现象,损害了劳动者的体面就业权。

三、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创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机会,不断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就业保障水平。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就业是政府的首要责任,必须坚决摒弃“以GDP论英雄”的片面政绩观,牢固树立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切实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建立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出发点,统筹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把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变成不断拉动就业增长的过程,把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过程变成统筹城乡就业的过程。要在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来激活经济,扩大需求。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他们规模虽小,却是吸纳就业的主渠道。要通过调整税种税负税率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投资需求,增加社会消费。要发挥公共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乘数”效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扩大就业。

(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双重背景下,只有不断优化就业结构,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才能促进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不断改善就业结构,着力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稳定第二产业就业份额,挖掘第一产业特别是现代农业就业潜力,以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推动就业质量的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压缩一些产业,扩大一些产业。从扩大就业、优化就业结构的角度讲,绿色产业和服务业是应该大力发展的。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应对当前就业压力剧增的一剂良方。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就业贡献大,尤其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比如教育培训、卫生保健、文化创意、通讯及计算机信息、工程咨询、财富管理、服务外包等,这些都是非常适合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行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更多劳动者进入服务业,尤其是推动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者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创办企业,吸纳更多人实现高端就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着力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职业技能培训是追求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一方面,不少农民工在企业“干不长、频跳槽、发展空间小”,就是因为技能水平低导致就业稳定性差,因而难以融入城市。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需要的大量产业技术工人特别是中高级技工,需要在当地有稳定的来源。开展技能培训,可以使劳动者有机会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身就业素质。“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要建立完善多层次、广覆盖、面向所有劳动者终身学习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现职业技能与岗位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和创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等。当前,要特别注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训,以适应高质量就业的要求。要创新培训内容,把职业技能培训与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起来,围绕当地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需求,按照“社会需要什么岗位就设置什么专业,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就开设什么课程”的思路,调整专业设置,切实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

(四)努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一个公正、平等的就业环境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志之一。然而,在现实就业市场中,各种歧视与失范现象仍然较为严重,一些非正常的人为因素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造成了就业“错位”,许多人不由感叹“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必须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为劳动者撑起一把公平就业的保护伞。要统筹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有效防止和消除“宁用武大郎,不选穆桂英”等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促进公平就业、体面就业。要大力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工作,努力营造更加有利于就业创业的宽松环境。用人单位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尊重求职者的平等就业权,防止以各种借口行就业歧视之实。要加快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灵活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要抓好政策落地,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专项就业服务。

(五)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企业用工无视法律规定,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不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问题突出;二是部分企业劳动条件差,超时加班,存在较为严重的职业安全隐患;三是企业一线职工工资偏低,工资分配不合理,引起职工强烈不满;四是部分企业忽视职工民主权利,缺少人文关怀。要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促进劳动关系协调发展,必须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努力消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要以落实职工合法权益为重点,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继续推进小微企业劳动合同实施专项行动,加强对劳动合同签订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要着力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使工薪劳动者收入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要在企业推行劳资双方沟通对话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就双方关心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沟通。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和接续,保障农民工“不管哪儿干,社保接着算”,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江西省铜鼓县人社局 邹爱民 许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