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大年初一回娘家对谁不好
大年初一,鞭炮声里透着喜庆,家家户户忙着团圆。可对于已经出嫁的女儿来说这个日子却藏着不少“老讲究”——回娘家的门,到底能不能踏?老一辈常说:“初一闺女回门,娘家兄弟要倒霉!”这话听起来玄乎,可背后藏着几代人的心思。
老话讲“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话听着刺耳,却是过去许多个庭的真实写照。女儿大年初一回娘家对谁不好?首当其冲的就是娘家人。老辈人觉得女儿成了外姓人初一这天回来会“冲撞”娘家的福气,尤其家里有兄弟的,更怕她把财运带走。村里有个张婶,去年初一偷偷回娘家看望生病的老母亲,结果侄子开春做生意赔了个底朝天亲戚们背后嘀咕“都是她初一回来触了霉头”,气得张婶逢人就解释:“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信这些!”可老观念就像屋檐下的冰棱子,看着透亮,戳人却疼。
婆家这边也有说法。婆婆们最忌讳儿媳妇初一不在家,按老规矩,这天要伺候来拜年的亲戚,给长辈端茶倒水。李大姐去年想带城里女婿回农村娘家过年婆婆当场拉下脸:“你走了,谁来招呼三姑六婆?不知道的还以为咱家没规矩!”更玄乎的是有老人说儿媳妇初一回娘家,公婆容易犯头疼脑热,这话虽没科学依据,可架不住街坊四邻的闲言碎语。就像王家媳妇说的:“明明知道是信仰,可婆婆念叨‘宁可信其有’,咱也不能硬顶牛。”
最让人揪心的是小夫妻自己的日子。传统讲究“初一守财”,两口子要是分开过年容易落下话柄。赵哥去年因为工作原因没能陪媳妇回娘家,丈母娘逢人就说女婿不贴心,小两口为这事吵了半个月。更别说那些远嫁的姑娘,眼巴巴望着娘家的方向抹眼泪——回吧,怕坏了规矩;不回吧,心里像缺了块肉。这种两难,比年夜饭桌上的鱼刺还扎人。
不过现在年轻人有年轻人的活法。独生女小刘去年就把双方父母接到新家过年三家人热热闹闹包饺子,她说:“什么福气财运的,全家安康就是最大的福分。”也有讲究的人家会选在初二凌晨回门,赶在日出前进娘家门,既全了礼数又不犯忌讳。就像王奶奶说的:“老规矩要懂,新法子也要会变通,关键是一家人和和气气。”
说到底,这些讲究背后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现在高铁通了,***电话随时能打,可那份血浓于水的情分永远割不断。回不回娘家、什么时候回,既要尊重传统,更要看各家实际情况。毕竟,亲情不是黄历上的宜忌,而是藏在热乎饺子里的牵挂,是电话那头忍不住的叮咛。只要心里装着彼此,哪天回家不是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