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习俗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最惬意的莫过于约上三五好友去登高。站在山顶上任凉风拂面,满眼都是层林尽染的红黄斑斓,仿佛连呼吸都变得通透起来。古人说“重阳无雨一冬晴”,登高不仅是为了赏景,更暗含着对来年顺遂的祈愿。有趣的是从前我们爬山还要“插茱萸”“饮菊花酒”,说是能驱邪避灾,现在虽然少了这些讲究,但那份对自然的亲近感却始终未变。你看连王维都忍不住在诗里念叨“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可见登高这件事,从古至今都是重阳节的头等大事!
赏菊饮酒,醉在金黄的诗意里
重阳节若少了菊花,就像元宵节没了灯笼。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到***照的“人比黄花瘦”,菊花早就成了秋日里最风雅的存在。古人赏菊讲究得很,不仅要品评花色,还要用菊花酿酒。据说这菊花酒喝下去能明目醒脑,连《东京梦华录》里都记载着北宋街头“无处无之”的菊花展。如今虽不常自酿菊酒,但去公园看一场菊展,照样能感受“满园花菊郁金黄”的震撼。对了,齐白石老爷子93岁还给朋友画过《重阳生日》贺寿,画的就是菊花——这金黄的花瓣里,藏着的可是延年益寿的祝福呢!
重阳糕里,藏着步步高升的彩头
“糕”与“高”同音,重阳节吃糕的习俗打汉代就有了!最早的蓬饵是用蓬草和黍米做的,到了明清时期,糕点上能堆出九层宝塔,顶上还要捏两只面羊应景。现在各地的花糕更是花样百出:北京人爱吃栗子糕,江南流行五色糕,西南地区还要打糍粑。老辈人总爱把糕片搭在孩子额头,念叨着“百事俱高”,这场景光是想想就透着暖意。难怪丰子恺回忆儿时吃蟹赏菊时总说“这原是为了父亲嗜蟹,以吃蟹为中心而举行的”,食物啊,永远是节日里最温暖的记忆载体。
茱萸香囊,古人随身携带的护身符
别看茱萸长得像小樱桃,在重阳节里它可是妥妥的C位。唐代那会儿,男女老少都要把茱萸插在发髻或缝进香囊,说是能驱虫避邪。科学证明这红果子确实有祛湿散寒的功效,难怪《西京杂记》里说“九月九日佩茱萸,令人长寿”。现在虽然不流行戴茱萸了,但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喝茱萸酒的习俗。想想也挺有意思的,古人用自然馈赠的草木寄托心愿,这份朴素的智慧,可比现在千篇一律的节日礼物更有温度。
祭祖晒秋,大地馈赠的双重礼赞
重阳节在岭南一带还有个名字叫“大清明”,因为这天扫墓祭祖的阵仗比清明节还热闹。而在江西婺源、湖南湘西的山区,家家户户把辣椒玉米铺满屋顶,金灿灿的晒秋场景能美成摄影师的取景圣地。这两种习俗看似不相关,其实都暗含着对土地的感恩——祭祖是追念先人开垦的艰辛,晒秋是欢庆今岁的丰收。季羡林回忆济南九月九庙会时写道:“柿子是南山特产,个黄,非常诱人”,这火红的柿子挂在枝头,可不就是秋天最好的勋章?
纸鸢乘风,把烦恼抛向九霄云外
南方过重阳有个浪漫习俗——放纸鸢。老我们说风筝飞得越高,晦气就离得越远。惠州人放风筝还要在线上挂小灯笼,夜空中星星点点的光影,比元宵节的孔明灯还梦幻。如今放风筝早已不是小孩子的专利,公园里常能看到银发老人娴熟地收放长线,那风筝在秋风里翻飞的样子,倒像是把年轻时的遗憾都补了回来。二月河在散文里形容重阳雨是“盲雨”,说它不大不小刚好适合登山,其实放纸鸢何尝不是?这风中起舞的纸片,载着的可是我国人骨子里的洒脱。
秋意渐浓时这些流传千年的习俗就像一条金色的纽带,串起了代代相传的温情。当我们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复刻古人的仪式感时或许该想想:如何让登高不只是朋友圈的打卡,让敬老不局限于节日问候?也许可以在社区组织“重阳故事会”,让老人讲讲他们记忆中的茱萸香囊;或者开发融合AR技术的菊花展,让年轻人通过手机看到诗词里的“满城尽带黄金甲”。毕竟,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生长出贴合时代的枝桠。下次重阳节,不如带着父母去郊外亲手做块花糕,毕竟“百事俱高”的彩头,可比任何礼物都来得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