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立秋是几月几日 2018年立秋属于晚立秋
每到夏末秋初,总有人念叨着那句老话:"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2018年的立秋可把大家折腾得够呛,8月7日那天晚上九点半刚过朋友圈就被"秋老虎要发威"的消息刷屏了。这个时间点卡得特别有意思——既不是月初也不是月末,偏偏在农历六月二十六这天比往年提早扎进了秋天的门槛。
记得那天傍晚,小区里乘凉的大爷们还在争论会不会降温,结果手机推送"叮咚"一声,显示立秋的具体时间是21点30分34秒。李大妈捧着西瓜直摇头:"看看都这个钟点了,准是晚立秋没错!"果然之后半个月的天气就像被架在火炉上晾在阳台的衬衫不到两小时就干透了。菜市场的冬瓜突然走俏,卖菜大姐逢人就说:"晚立秋要吃瓜,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可灵验了。
要说这早晚立秋的门道,老辈人自有一套讲究。2018年立秋踩着晚上九点半的时间线,妥妥落在12点之后的区间,按照传统算法这就是标准的晚立秋。农科院的张技术员解释,别看只是时辰区别,地里的庄稼可敏感得很。他那段时间天天往试验田跑,发现晚立秋让水稻灌浆期多晒了半个月太阳,秋收时亩产硬是比往年多了三十斤。
写字楼里的年轻白领们倒是另有一番体会。8月7日当晚,程序猿小王在加班时突然收到老妈微信:"记得买只老鸭炖汤!"原来在江南习俗里,晚立秋要"啃秋"吃鸭,说是能防"秋燥"。第二天茶水间里,带饭的同事十有八九饭盒里都装着莲藕排骨汤,行政小姐姐还贴心地在公告栏贴了银耳羹的做法。
气象台的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18年8月下旬,华北地区连续十天最高温突破35℃,正应了"热死牛"的俗语。不过公园里晨练的老我们倒挺乐观:"晚立秋有晚立秋的好处,你看这荷花都比往年多开半个月。"确实,直到九月初,北海公园的湖面上还漂着零星几朵晚荷,成了摄影爱好者们的意外收获。
超市经理老周那阵子可忙坏了。立秋当天生鲜区的冬瓜、南瓜销量翻了三倍,冷冻柜的羊肉卷也早早补了两次货。"现在年轻人也讲究节气养生了",他指着正在挑选百合的顾客说:"这些搭配着买银耳、莲子的,准是看了养生来的。"收银台前的长队里,几乎每辆购物车都躺着几样"抗秋燥"的食材。
要说这节气的影响力,出租车师傅老李最有发言权。他那辆薄荷青的出租车里,空调从立秋那天起就没关过:"往年立秋后早晚能关会儿空调,今年倒好,半夜接客还得开冷气。"最有趣的是乘客们的对话,十个里有八个在介绍是不是该"贴秋膘",后座上的小姑娘们却嚷嚷着要抓住夏天尾巴再减次肥。
2018年这个特别的晚立秋,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它提醒着我们,在空调房里待惯了的现代人依然需要遵循自然节律调整生活节奏。超市里越摆越早的月饼礼盒,菜市场突然热销的润肺食材,还有办公室里此起彼伏的外卖奶茶订单,都在默默讲述着传统智慧与现代生活的碰撞融合。当我们在手机日历上划拉着寻找下一个节气时或许也该留心听听老祖宗们藏在二十四节气里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