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吗
端午节作为传统节日中名称最多、历史内涵最丰富的节日之一,其别称的多样性与历史渊源密不可分。从“端阳节”“重午节”到“女儿节”,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承载着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节令的观察,也融合了历史传说、民俗信仰和人文精神。为何端午节会有如此多的别称?又为何被称为“女儿节”?以下我们将分别展开介绍。
端午节又被称为什么节
一、历法起源与核心名称
端午节最早源于古人对时间与自然的敬畏。根据干支纪年法,农历五月为“午月”,而“端”字意为“初始”,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这一名称在《风土记》《荆楚岁时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由于午时为“阳辰”,端午节又得名“端阳节”。
重午节与重五节
古人以“五”对应“午”,五月五日既是“午月午日”,又因数字重复被称为“重五节”或“重午节”。这一名称在湖北、湖南等地尤为常见,部分地区甚至将农历五月十五称为“大端午”。
天中节与地腊节
道家文化对端午节的命名亦有影响。五月被认为是阳气极盛之时故称“天中节”;而道教将五月初五定为“地腊节”,与正月初一的“天腊节”对应。
二、地域传统习俗的别称
端午节在不同地区衍生出独特名称,反映了多样化的民俗传统:
龙舟节与粽子节
南方水乡以龙舟竞渡为核心活动,故称“龙舟节”。北方则因食粽习俗得名“粽子节”,《续齐谐记》记载了粽子从竹筒贮米到菰叶包裹的演变。
浴兰节与菖蒲节
古人认为五月是“毒月”,需用兰草、菖蒲沐浴驱邪,因此端午节又称“浴兰节”“菖蒲节”。
三、历史人物纪念的别称
端午节与历史人物的关联使其名称更具人文色彩:
诗人节与屈原日
因纪念屈原投江,端午节被赋予“诗人节”之称,龙舟竞渡和食粽习俗均与其相关。
伍子胥节与曹娥日
江浙一带部分地区以纪念伍子胥或孝女曹娥为端午主题,形成地域性名称。
四、自然与节令相关的名称
古人将端午与仲夏时令结合,衍生出以下名称:
夏节与五月节
农历五月标志着盛夏来临,端午节被称为“夏节”或“五月节”。
恶月节与躲五节
五月被视为“恶月”,初五需避邪,故有“躲五节”之称,父母将幼儿送至外婆家以避灾。
五、现代演变与官方认可
随着时代发展,端午节名称逐渐规范化:
非遗节日与国际传播
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我国节日,“我国端午”成为国际通用名称。
法定节假日与民俗复兴
2008年端午节被列为江山法定假日,传统名称如“端阳节”“龙舟节”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端午节又被称为女儿节吗
一、历史传说与起源
“女儿节”是端午节的重要别称之一,其由来主要有两种说法:
武则天传说
四川广元地区流传,武则天之母在端午日感龙而孕,当地为纪念此事设立“女儿节”,女性于此日盛装集会。
姻亲习俗演变
明代《宛署杂记》记载,端午期间未婚女子佩戴艾草、已婚妇女回娘家探亲,形成“女儿节”传统。
二、传统习俗与仪式
“女儿节”的习俗体现了对女性的关怀与祝福:
装扮与祈福
女孩佩戴石榴花、艾叶灵符,母亲为女儿缝制绣有蛤蟆的裹肚兜,寓意多子多福。
归宁与团聚
出嫁女子端午回娘家“躲端午”,北方称“追节”,南方称“端阳礼”,娘家回赠夏令衣物与扇子。
三、地域特色的表现形式
不同地区的“女儿节”各有风情:
广元龙舟女儿会
四川广元延续唐代传统,女性在嘉陵江畔举行龙舟赛,祈求才德兼备。
陕西蛤蟆裹肚
陕西部分地区娘家赠送绣蛤蟆的肚兜,象征生育能力,这一习俗至今留存。
四、历史内涵与象征意义
“女儿节”名称背后蕴含深刻文化逻辑:
阴阳哲学与节日设计
古人以“五”为阳数极值,端午作为“阳极转阴”之日,自然与女性产生关联。
女性社会角色的强化
从少女祈福到已婚女性归宁,“女儿节”成为古代社会为数不多的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
五、现代传承与创新
当代社会对“女儿节”习俗进行了创造性转化:
文创产品开发
香囊、五彩绳等传统女性饰品结合现代设计,成为端午热门礼品。
女性主题活动
部分城市举办“端午女子诗会”“汉服巡游”,赋予“女儿节”新时代内涵。
端午节的众多别称如同一部浓缩的文化史,从“端阳节”的天文历法到“女儿节”的人文关怀,每一个名称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而“女儿节”的独特别指定位,不仅弥补了传统节日中女性视角的缺失,更成为研究古代性别文化的重要切口。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挖掘地方志中关于端午女性活动的记载,或对比***“雏祭”、韩国“端午祭”中的性别元素,为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新思路。无论是包一枚棱角分明的粽子,还是为女儿系上一缕五彩丝线,这些习俗都在提醒我们:节日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文化基因的传承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