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手旁的字大多跟什么有关系 扌字旁的字跟什么有关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过咱们每天用手机打字、翻书写字的时候,那些带提手旁的字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像“打”电话得用手指戳屏幕,“提”东西得用手拎袋子,“推”门的时候手掌一使劲——这些动作全藏在汉字的结构里。其实汉字里带提手旁的字,十个有九个半都和手的动作有关系,不信你把手掌摊开看看那些横竖交错的掌纹,活脱脱就是个“扌”字的变形。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抓”这个字,左边是提手旁,右边是个“爪”。老祖宗造字的时候多有意思,直接把手和爪子拼一块儿,可不就是用手抓东西的样子嘛!还有“抱”字,左边的手旁配上右边的“包”,简直像极了用双臂环住东西的画面。这种造字法可不是随便凑热闹的,光是《康熙字典》里收录的提手旁汉字就有1200多个,占了整部字典十分之一,可见咱们祖先对手部动作观察得多细致。
要是把提手旁的字分分类,能发现特别多门道。像“握、捏、掐”这些字专门描述手指的精细动作,手指头稍微动一动,字的味道就出来了。再看“推、拉、搬”这种,全是需要手臂发力的动作,写这些字的时候手腕都得跟着使劲。最热闹的要数“打”字家族了,打球要用手拍,打电脑要用手敲,连打电话都得用手指头戳屏幕,一个“打”字把手能干的事儿全包圆了。
有意思的是有些提手旁的字现在看着跟手没关系,追根溯源还是手的活计。“技”字现在说技术,最早可是指手上的本事,像木匠耍凿子、裁缝飞针线那都叫手艺。“护”字看着像保护,其实最早是说用手挡着,就像妈妈伸手护着孩子别摔着。就连“抗”字说抵抗,最早也是用手推挡的动作,可见手上功夫早就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了。
现在年轻人天天刷手机,手上动作越来越灵活,提手旁的字也跟着玩出新花样。发微信要“拍一拍”好友,网购要“抢”规定的数额款,刷短***要“划”屏幕,这些新用法哪个离得开提手旁?下次教孩子认字的时候,不妨让他比划比划动作,写“提”字就做提水桶的样子,记“推”字就假装推门,保准记得又快又牢。
看着这些提手旁的字,就像在看部活生生的手部运动史。从远古时期打磨石器的“打”,到现代操控无人机的“控”,手的能力在进化,汉字也跟着记录下每个细微变化。下次遇到不认识的字,先看看有没有提手旁,八成能猜出和手的动作沾边——这可是认字省力气的妙招,比死记硬背强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