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农历11月安葬吉日一览表 农历2025年11月安葬吉日
在传统习俗安葬吉日的选择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与家族运势的期许。2025年农历十一月(对应公历2025年11月21日至12月19日)的安葬吉日需综合黄历吉凶、五行生克、方位避煞等多重因素。下面将通过,从吉日列表到深层择日逻辑,全面了解这一特殊月份的安葬宜忌。
2025年农历11月安葬吉日一览表
一、传统择日基本原则
1.五行生克制化准则
选择与逝者命理相生的五行日,如金命宜选土日(土生金),忌选火日(火克金)。例如2025年11月3日(乙酉日)金气旺盛,适合属土或属金的逝者家族。
2.三合六盒关系匹配
需确保安葬日与逝者生肖形成三合(如猴、鼠、龙)或六盒(如牛与鼠),避免相冲(如虎与猴)。2025年11月11日(癸巳日)与属鸡、牛、蛇者形成三合,属吉日。
二、农历十一月安葬吉日清单
公历日期 | 农历日期 | 干支 | 吉凶等级 | 宜忌事项 |
---|---|---|---|---|
2025年11月1日 | 十月十一 | 甲子 | 吉 | 宜安葬、祭祀;忌动土、嫁娶 |
2025年11月3日 | 十月十三 | 乙酉 | 大吉 | 宜安葬、求财;忌破土、出行 |
2025年11月11日 | 十月廿一 | 癸巳 | 吉 | 宜安葬、求学;忌动土、诉讼 |
2025年11月17日 | 十月廿七 | 己亥 | 平 | 宜安葬、出行;忌修造、入宅 |
2025年11月25日 | 十一月初五 | 丁未 | 吉 | 宜安葬、祭祀;忌动土、开仓 |
三、需避开的凶日与时辰
1.五黄二黑方位动土禁忌
2025年五黄位在正东,二黑位在西南,此方位动土易引发灾祸。如11月7日(丁亥日)冲煞西南,属大凶。
2.重丧日与三煞日
农历十一月初九(11月29日)为“重丧日”,家族中一年内连丧三人的风险极高;十一月十七(12月7日)逢三煞汇聚,忌安葬。
四、时辰选择的三大黄金段
时辰 | 吉凶影响 | 适用家族 |
---|---|---|
卯时(5:00-7:00) | 阳气初升,利长子功名 | 重视科举的家族 |
午时(11:00-13:00) | 太阳镇煞,旺中房财运 | 经商为主的家庭 |
酉时(17:00-19:00) | 金气纳福,护幼房安康 | 多子嗣的大家族 |
五、民俗禁忌与化解方法
1.雨打坟的吉凶辩证
安葬时遇雨属“天泣地悲”,传统认为吉兆,但需在棺木四角放置朱砂包防潮。
2.生物征兆的解读
若墓穴出现蛇类,需用红布包裹移出,并埋入五谷盐茶,既保风水又免惊扰灵物。
六、特殊例子处理指南
1.冲克家族成员的化解
若吉日与家属生肖相冲(如安葬日属虎,家属有猴生肖),可在棺木下垫桃木片化解。
2.延期安葬的权宜之策
若需推迟至凶日后,建议将骨灰暂存寺庙,并请僧人诵经49日,待下一个吉日再下葬。
农历2025年11月安葬吉日
一、择日核心三要素
1.天地人三元合一
天时优先选择“天德合”“月恩”等神煞临日,如11月3日乙酉日得天德合加持。
地利坐北朝南的墓地宜选火旺日(如丙午日),坐西朝东则需金水日(如壬子日)。
人和需核对逝者生辰八字,尤其避免“日课冲命主”,即安葬日与逝者出生日相冲。
二、三大至尊吉日详细了解
1.十一月初三(11月22日)庚戌日
干支特性庚金劈甲引丁,戌土为火库,暗藏子孙骤富之机。
宜葬山向坐乾向巽(西北向东南),利官贵晋升。
历史佐证清代晋商乔家曾用此日安葬,后家族票号扩张至十二省。
2.十一月十六(12月5日)癸亥日
干支特性癸水润局,亥水藏甲木,主家族人丁兴旺。
避煞要点此日若遇东南风,需在墓穴四角埋铜钱镇地气。
3.十一月廿八(12月17日)乙卯日
干支特性乙木得卯根,形成“藤萝系甲”格局,利艺术世家。
时辰搭配需在巳时(9-11点)下葬,借火气生土,避免木气过旺。
三、五黄二黑避煞实操
凶星方位 | 化解工具 | 操作规范 |
---|---|---|
正东(五黄) | 铜铃+祥安阁五帝钱 | 埋于墓穴东侧三尺深 |
西南(二黑) | 白玉葫芦+朱砂 | 悬挂于墓碑后方 |
四、现代社会的择日应用
1.城市公墓的特殊考量
高层墓位(如塔陵8层以上)需增加金气,宜选庚申、辛酉等金属性日。
2.生态葬法的时辰调整
海葬、树葬等新型葬式,可放宽时辰限制,但需保证在“玉宇”“金堂”等吉时范围内。
五、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1.气象数据与吉日关联性
研究降雨概率对“雨打坟”吉兆的实际影响,建立量化介绍模型。
2.生肖冲克的科学验证
通过家族运势追踪,统计生肖相冲日安葬的长期影响数据。
3.跨文化择日为你开发
融合西方占星术的上升星座概念,创建全球化择日算法。
安葬吉日的选择,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关乎家族的情感联结与精神寄托。2025年农历十一月的特殊天象,更要求我们以科学方法解读传统智慧。建议在择日时结合专业风水师指导与现代地理信息为你(GIS),让千年智慧在当代焕发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