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的风俗
春节的热闹劲儿从除夕一直延续到初五,仿佛整个年味儿都攒在这一天爆发。老话儿说“初五破五,百无禁忌”,家家户户的鞭炮声比除夕还要响,空气里弥漫的味混着饺子的香气,这才是过年的压轴大戏。您瞧见没?北方人家的菜板子剁得咚咚响,那架势恨不得把楼下邻居都吵醒,其实啊,这是要把“小人嘴”剁碎了包进饺子里,图个新年耳根清净。
要说这天的重头戏,还得数迎财神。天还没透亮呢,南方街巷就飘起了财神酒的醇香,店铺门口的红布招幌在晨风里翻飞,掌柜的捧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鱼鳃上还拴着红绳。这“元宝鱼”往供案上一摆,鞭炮立刻噼里啪啦炸开了锅,听说去年上海城隍庙初五当天就卖出去八千多条鲤鱼。更讲究的人家还要在初四深夜守到子时就为抢在别人前头接到财神爷,这叫“抢路头”,生怕财气被别人家截了胡。
送穷神的法子可就接地气多了。陕西老乡们天蒙蒙亮就拎着积攒了五天的垃圾袋,故意把竹扫帚在地上拖得沙沙响,临出门还得放个“二踢脚”。这习俗还有个文绉绉的名字叫“送五穷”,赶的是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大穷鬼。您要是初五清早去山西平遥转悠,保准能看见大娘们边倒垃圾边念叨:“穷神走,福神来,金银元宝滚进来”,那场面比赶集还热闹。
厨房里的讲究也不少,主妇们终于能放开手脚大扫除了。河北的老太太会特意留着腊月二十八扫房时藏起来的旧扫把,专门等到初五这天把角角落落的灰尘扫个干净。您知道为啥前些天不让扔垃圾吗?老辈人说那些都是“福气土”,得在初五这天打包送走才能把穷根彻底断了。去年我在邯郸亲眼见过有户人家初五扫出来的垃圾非要开车送到十里外的岔路口,说是这样穷神就找不回门了。
这天的饺子可比年夜饭的讲究多。天津卫的婶子们包饺子时总要往馅里塞个钢镚儿,谁吃到了能乐呵一整天。更绝的是山东某些地方,非得用白菜帮子剁馅,说是“百财”的谐音。您要是在初五走进东北的饺子馆,能看见每张桌子都摆着大蒜瓣,原来“蒜”与“算”同音,做生意的人就图个“算盘一响,黄金万两”的好兆头。
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老规矩,就像正月里的红灯笼,既照亮了传统文化的脉络,又温暖着现代人的生活。下次过初五不妨试试亲手包顿“破五饺子”,听着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或许就能明白为啥老祖宗要把这个日子过得如此隆重——那些看似琐碎的习俗里,藏着的都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说不定哪天民俗学家们会发现,初五送穷时倒垃圾的方向和角度,还真跟整年的财运有点儿科学关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