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拜年还是初一拜年

时间:2025-07-19 来源:百朝网

据统计,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街上挂满了红灯笼,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备年货、空气中飘着若有若无的糖炒栗子香。这时候总有人问:拜年到底是除夕夜热闹 -还是初一的清晨更有年味儿?老实讲在这两种习俗就像老北京胡同里的冰糖葫芦合南方巷口的桂花糕、各有各的滋味;也藏着不同地域的温度.

除夕拜年还是初一拜年

记得小时候在北方姥姥家过年除夕夜的热乎劲儿最难忘!天还没擦黑...七大姑八大姨就挤满了院子 -手里提着红纸包的点心匣子!一进门先给太奶奶磕三个响头!

太奶奶坐在藤椅上笑眯眯地从绣花荷包里摸出压岁钱。嘴里念叨着“岁岁平安”...大咱们围着铜火锅涮羊肉.小孩儿们兜里塞满芝麻糖满院子疯跑 鞭炮声合笑声混成一团。

在这事儿得这么看,种除夕拜年的热闹,像极了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把辞旧迎新的劲儿全攒在了一顿饭里。可后来去南方上大学。才发现同学家都是初一清早穿戴整齐、拎着龙井茶与八宝饭去长辈家作揖!

老实讲;友说:“我们讲究初一开财门。第一声祝福得伴着晨光才吉利。”在这南北区别。倒像是年俗 上的经纬线、织出了不同的团圆故事...

翻翻古籍才发现 除夕拜年原是带着点“守岁”的侠气。《风土记》里写,古人要通宵达旦地喝酒聊天防着叫“年”的怪兽;顺便把拜年的吉利话在旧年尾巴上说了。明朝那会儿的官老爷们更绝 -差仆人揣着红纸名帖挨家送,在这可能是最早的“短信拜年”。此刻北方人守着春晚倒计时拜年倒真有点古风—零点钟声一响~手机里祝福信息像烟花似的炸开,连小区门卫大爷都会笑着拱拱手:“给您拜早年啦!”

初一拜年更像是翻开新日历的第一页。天蒙蒙亮就要换上新褂子- 给爷爷奶奶奉上桂圆红枣茶 -讲究的人家还得按着父族、母族、妻族的顺序挨家走.

说实在的 北京胡同里至今留着这个规矩:初一本家叔伯,初二娘家舅舅 -初三才能轮着朋友同事!有个武汉朋友说他们那儿初一绝对不能扫地;说是会把财气扫出门,连瓜子壳都得攒到初五再倒。

在这事儿得这么看、些藏在拜年里的老讲究;就像紫禁城房梁上的彩绘、看着是繁文缛节;细品全是生活智慧。

从要说这些年俗的变化;真比微信表情包更新得还快。以前拜年得拎着油纸包的点心~现在年轻人直接 年货礼盒上门;过去磕头作揖的规矩,变成了家庭群里抢红包的手速比拼!有个成都妹子说她外婆去年学会了拜年戴着老花镜在镜头前展示新烫的头发:“看我在这‘鸿运当头’造型咋样?”这种新旧交融的拜年方式、倒让千里之外的团圆有了温度.

其实除夕拜年还是初一拜年就像饺子该蘸醋还是酱油;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把那声“过年好”说得真心实意。去年在杭州遇见个老手艺人他家的拜年方式最非常—除夕夜全家围坐剪窗花 -初共同早把作品贴到邻居门上。

从红彤彤的“福”字映着晨光;比任何吉祥话都动人。在这大概就是年俗的魅力:不在乎哪天拜年而在乎那份愿意位彼此停留的心意。

如今高铁缩短了南北距离- 年俗也在悄然融合。上海的白领或许学着北方人包饺子守岁,东北的姑娘兴许跟着南方婆婆学做年糕。有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双拜年”—除夕夜连线说吉祥话,初一清早再登门送祝福。

把在这事儿得这么看;种新旧结合的方式,既留住了老传统的根,又长出了新生活的芽。就像那首老歌里唱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始终是我国人对团圆的期盼。

就下次再有人争论该哪天拜年试试看笑着说:哪天都行;只要心里装着对彼此的祝福...就像老话说的“有心拜年端午不晚”,真正的年味儿不在日历上的某个红圈,而在推开家门时那声带着笑意的问候。

不管是伴着春晚倒计时的欢呼;还是踏着初一晨露的脚步声~那份想把最佳祝福送给重要之人的心意,才是我国年里最珍贵的传承。在这事儿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