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老婆打一数字 娶老婆三聘六礼
都说“老婆娶得好,日子没烦恼”,可你知道“娶老婆”这三个字背后藏了多少门道吗?最近有个挺有意思的猜数字谜语在朋友圈刷屏——"娶老婆打一数字"。这事儿听着玄乎,但细细琢磨还真有讲究。有人说是7,因为“娶”和“七”谐音,老婆又叫“妻子”也带七;还有人说整个流程得用上0、1、9这些数字,毕竟结婚要“从零开始”“一生一世”“长长久久”。不过要我说啊,这数字密码背后藏着咱们老祖宗三聘六礼的婚嫁智慧,那可是比现在直接转账发红包讲究多了!
要说这娶老婆的数字密码,还真不是随便编的。早些年民间流传的太湖谜语里,老把“娶老婆”和7挂钩,你猜为啥?光是“娶”这个动作在方言里就带七的发音,更别说“妻子”的“妻”字和七的亲密关系了。有些讲究的老人家还会掰着手指头算:三书六礼加起来是九道程序,洞房花烛夜得喝七杯交杯酒,就连婚床都得摆七个红枣八个桂圆。这些数字游戏看着好玩,其实藏着对婚姻长久、子孙满堂的期盼。
不过现在年轻人可能更熟悉手机红包里的数字暗语。像520、1314这些花式表白,跟古人用数字讨彩头倒是一脉相承。记得前两年有个新闻,新郎在礼书里塞了七张银行卡,密码全是老婆生日加七的倍数,这事儿被女方亲戚夸了整整三个月。所以说啊,数字在婚嫁里的分量,可比咱们想象的重多了!
要说正儿八经的老规矩,还得数三聘六礼这套流程。现在人可能觉得麻烦,可放在过去,少一道程序都算不得明媒正娶。先说这“三书”,头一份聘书就相当于现在的结婚保证书,得用红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第二份礼书更有意思,活脱脱是古代版购物清单,从绸缎布匹到猪羊米面,连送几只大雁都有讲究。最后那份迎书,简直就是穿越版的结婚证,新郎官得亲自捧着去接新娘。
六礼的讲究就更细了。头道程序“纳采”相当于现在的提亲,不过古人可比咱们浪漫,得提着活大雁去敲门。到了“问名”这步,就跟现在查户口似的,要把生辰八字合了又合。最关键的“纳征”环节,那可是古代丈母娘检验女婿诚意的时刻,金银细软、绫罗绸缎摆满院子,比现在晒彩礼气派多了。整套流程走下来,没个半年光景根本办不完,哪像现在领个证就能住一块儿。
别看这些老规矩繁琐,里头门道可深着呢。就说送大雁这个习俗,不单是图个吉祥,大雁终身一夫一妻,寓意着清风不渝。下聘时用的檀木礼盒,盒盖要刻并蒂莲,盒底得描比翼鸟,每个纹样都藏着祝福。就连装礼书的信封,都得用特别指定染法的红纸,阳光下能透出暗纹,这些细节现在怕是没几个人知道了。
有个朋友结婚时非要按古礼来,结果在“请期”这步闹了笑话。算命先生给挑的日子正好赶上女方经期,急得两家老人连夜翻黄历。最后还是用了老法子,把新娘的绣花鞋扔房梁上定吉时。要我说啊,这些老讲究虽然看着信仰,倒是给婚礼添了不少仪式感,总比现在千篇一律的酒店仪式有意思。
现在年轻人办婚礼,三书六礼早被简化得七七八八了。不过有些精髓倒是传了下来,比如婚前双方家长见面,不就是现代版的“纳采”?合八字变成了查星座配对,过大礼简化成彩礼转账,就连迎亲车队都要凑个7辆讨彩头。有对90后小夫妻更有创意,把礼书做成了电子请柬,聘书改成爱情承诺短***,传统现代混搭得毫无违和感。
不过有些老规矩还是不能丢。上次参加婚礼,新郎忘了带迎书,结果被新娘家亲戚拦在门口半小时。最后还是现写了张保证书按手印才进门,这事儿成了朋友圈年度搞笑婚礼现场。所以说啊,老祖宗的智慧该留还得留,保不齐哪天就能派上用场。
要说这娶老婆的学问,真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从数字密码到三聘六礼,每道程序都藏着我国人的处世哲学。现在虽然讲究效率,但该有的仪式感还是得留着。比如下聘时在红包里塞个7块钱,婚书上用朱砂写个9字连笔,这些小心思能让婚姻多些郑重其事的感觉。毕竟过日子不是过家家,有些老规矩就像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建议准备结婚的年轻人不妨把三书六礼改造成适合自己的版本。把聘书做成恋爱纪念册,礼书写成共同生活计划,迎书设计成旅行结婚地图。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时代新意。说不定哪天这些新式婚俗又能变成后人研究的“老规矩”呢!
- 上一篇:命主星落宫 命主星落宫怎么看
- 下一篇:端午节是什么时候过的 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