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的风俗与禁忌 小年的节日风俗
红彤彤的窗花贴上窗棂,灶台上飘着麦芽糖的甜香,街坊邻居见面总要笑着互道一句“小年吉祥”。这天的热闹劲儿啊,就像灶膛里噼啪作响的柴火,把年的序幕烘得暖融融的。我们忙着除尘祭灶、备年货剪窗花,可别小看这些流传千百年的老规矩,里头藏着让日子越过越红火的方法呢。
说起过小年最讲究的仪式,当属祭灶王爷。灶台上供着三杯清茶三盏酒,摆上花生糖、芝麻糖这些黏嘴的甜食,老我们总念叨着“二十三,糖瓜粘”,生怕灶王爷上天述职时说漏了嘴。陕西有些地方还会给灶王爷的坐骑备好清水料豆,江南人家则爱供一碗圆滚滚的汤圆,图个“甜言蜜语报平安”的好意头。要说这祭灶的时辰可马虎不得,得赶在日落前把旧灶神像焚化,袅袅青烟中仿佛能看见灶君骑着纸马直奔九霄。
除尘扫房的动静可不比祭灶小,竹扫帚扫过房梁扬起细密的灰尘,主妇们踩着凳子把糊了一年的旧窗纸撕得哗哗响。河北人家讲究“七扫金、八扫银”,专挑辰时卯刻挥动扫把;广东阿婆擦拭神龛时总要哼着咸水歌,说这样祖宗听得欢喜。这通大扫除可不只是搞卫生,那些积攒的晦气、烦心事,都要随着旧桃符一起扔进火盆,腾出地方迎接新春的好运道。
厨房里飘出的香气最是勾人北方灶台上咕嘟着元宝似的饺子,南方竹屉里蒸着莲花状的年糕。山东*****利地捏着花馍,每朵面花都要掐出十二道褶,象征月月安康;南京婶子熬的八宝糖粥里,桂圆红枣浮沉如吉星高照。孩子们兜里塞满爆米花糖,咬得满嘴留香时还要听老人讲古:“灶糖粘住神仙嘴,保咱顿顿有肉吃”。
要说这些老讲究里藏着大学问,湖北老乡最明白。他们小年不杀猪宰鸡,生怕血气冲撞了回家述职的灶神;河南人家忌讳捣蒜,总觉得石臼咚咚声会把财气捣散。 渔民这天绝不舂米,老船长说海风最听不得杵臼声,惹恼了风婆子来年要吃苦头。这些代代相传的禁忌,就像老祖宗留下的护身符,守着万家灯火的安宁祥和。
当暮色染红西边云彩,剃头挑子还在巷口叮当作响。“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吆喝声里,大姑娘小媳妇排着队等绞面。澡堂子飘出湿漉漉的欢笑声,老爷子搓着背还不忘打趣:“洗去晦气轻三斤,正月喝酒更有劲!”窗台上新贴的剪纸映着晚霞,牡丹凤凰活灵活现,巧手媳妇剪的“和合二仙”笑得眉眼弯弯,仿佛在说:除旧迎新的好日子,就该这样热气腾腾。
这些流淌在烟火日子里的老传统,哪样不是先人智慧的结晶?擦亮神龛时的,包饺子时的谈笑,甚至避开石臼的小心翼翼,都在诉说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我们给灶王爷供上那颗芝麻糖,扫去梁间最后一丝蛛网时又何尝不是在给未来的日子埋下希望的种子?或许来年该研究研究,怎样让年轻人在手机里也能体验剪窗花的乐趣,让传统习俗跟上时代的脚步,继续温暖一代代我国人的寒冬。